柏林最後巡禮

      能在沒有壓力的狀況下,睡到自然醒,是再幸福不過的事;能在一個全然陌生但又安全的地方,展開一天的生活,是再期待不過的事。儘管慵懶地躺在床上不想起床、但歐洲夏天八點多的太陽,就有太陽曬屁股的熱情,督促著你快快起床盥洗,準時八點半,我們已端坐在餐廳,準時出席那豐盛的早餐約會。

      真的喜歡上了自助的旅遊方式,或許是自己年紀大了─要說自閉也好、說怕吵也行,總之就是懶得跟不熟的人裝熟,上了遊覽車還得營造那種一家親的氛圍。更或許是對社會心理學家─艾瑞克遜(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關於成年期「友愛親密與孤獨疏離」的發展任務,有了不同的體會與詮釋:一個人可以不孤獨,因為我選擇擁抱全世界;而很多人也未必就是親密,或許只是逢場作戲。一群人的旅遊,焦點永遠都會是自己所熟悉的,倒不如選擇自助,所有的感官、所有的思維,都得全開。

      今天與我們共進早餐的,似乎與昨天,又有了些不同。有些是舊面孔,雖說也沒有多舊,不過就是第二次相遇罷了,而有些卻是新面孔!對於新面孔,就有很多好奇:他們來自哪?哪國人?情侶或是夫妻?就很想從他們的言談中去細細推敲,找出一些蛛絲馬跡。對於早餐時間沒有看到的舊面孔,就有些許的感傷,儘管彼此並不認識,就只有那麼一面之緣,見面時也只是禮貌地道聲:「Guten Morgen!(早安)」,或是當別人遞給你胡椒或糖罐:「Danke!(謝謝)」罷了,但還是會衷心地祝福他(們),旅途愉快、一路順風。

      也正因為如此,對每一次的際遇,得自己去創造、去把握,相對地,內心就會分外珍惜,也更容易被觸動,總想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滿滿的經驗,而這正是跟團所無法提供的。吃完了早餐,每一個人都優雅地整理好自己的桌面,也有條不紊地置放好餐具,走!背起小背包,把握今日,這柏林最後巡禮的機會!  

由房間的窗戶往外看~~當漸漸習慣了慢活的生活步調時,德國行卻已接近尾聲

  

今天是星期六,較平日更晚,早餐八點半才供應,出門時應該已是上午九點多了  

德國自助行Day9:柏林趴趴走

紅色市政廳(Rotes Rathaus)

      搭最為方便的U2,上午十點左右,我們再次來到了柏林東區,而今天的古蹟與博物館島巡禮,就從亞歷山大廣場開始。

      由廣場穿越S-Bahn的鐵橋,白色流線造型的ICE正緩緩駛離亞歷山大站。徒步沿著Rathausstraße向西南方走去,前往柏林市區的發源地─尼古拉區。星期六「一清早」的大街上,人潮並不算多,零星幾家的商店才正推出販售明信片的展示架,或許周五狂歡夜才剛結束,誰會那麼早起呢?當然只有「超安分」的我們囉!

      柏林電視塔,筆直地矗立在我們右手邊的公園裡,隨著越來越接近,撥「林」見「塔」─原來在它的正下方,還「藏」著一個多角形的建築,正是高聳的柏林塔的基座,尖尖的造型就像是把紐約自由女神的帽子摘下來放在地面上一樣。當目光從右方掃回前方時,左前方不遠處,一棟紅色的古老建築正躲在一整排現代建築物的後面,要不同樣是越走越近,讓她的裙襬不慎露出,否則還真難讓人發現呢!如同天狼星所住的古里某街12號一樣,彷彿有魔法似地可以把自己隱藏起來,若不是堅持走到最後,是真容易被蒙騙過去。

      紅色市政廳亟具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建築中央有著74公尺高的鐘塔,與我們的總統府有些類似,同為日字型的建築(我們的總統府又多混合了巴洛克風)。目前是柏林市的市政廳,也就是柏林市長,及重要機關辦公的地方,而東西德分裂時,則作為東德政府的辦公地。鐘塔面對的是電視塔廣場的海神噴泉(Neptune Fountain),兩者相互呼應,更顯其在行政上的氣勢。   

走在Rathausstraße街上,看到了很常出現,穿著瑪利歐兄弟裝的技術人員

一幢古老的紅色建築,躲藏在現代建築中

這是建自1861-1869年間的紅色市政廳(Rotes Rathaus)

建築師的靈感來自於義大利文藝復興式的政府建築

東西德分裂時,這曾是東德的政府辦公室

一層層堆疊的磚紅色建築

高74公尺的鐘塔

「世界 高超 是柏林」看來2009年柏林市即將舉辦重要的體育賽事

城市象徵:柏林熊的旗子隨風飄揚

市政廳內,有小型的柏林市歷史展覽

紅色市政廳旁,Spandauer Straße街角咖啡店的招牌,有著濃濃咖啡味,更有濃濃柏林味

市政廳的正對面,與一大片綠地相隔的是瑪麗恩教堂(Marienkirche)

瑪麗恩教堂是柏林市內最古老的教堂

教堂內部是採哥德式的建築風格,描繪15世紀黑死病的「死亡之舞」壁畫最負盛名

在Karl-Liebknecht-Straße回看瑪麗恩教堂的鐘塔 

尼古拉古城區

      穿越Spandauer Straße街口,繼續往西南方前進,左轉Poststraße,雙腳便走在類似中世紀羅騰堡的石磚街道上,我們此時已置身在柏林市的發源地─尼古拉區。

      不像紐倫堡或是羅騰堡,有城牆包圍,把現代都市的喧囂與繁華全都隔離在外。通過城牆大門就如同經過任意門一樣,它清楚地連接了兩個不同氣氛的世界。而走入尼古拉區,就像走進桃花源般,在不知不覺,毫無防備下,就闖入了這個都市中唯一的古城區。上一幕還是繁榮的都市景色,順著小徑轉個彎,就來到了充滿中世紀情調的老街區。

     尼古拉教堂(Nikolaikirche)的藍色尖塔,成為我們走向尼古拉廣場的最佳路標。該教堂興建於1220年到1230年,和不遠處的瑪麗恩教堂,一同列為柏林最古老的教堂。尼古拉教堂原來是一座羅馬風格的天主教堂,後來在宗教改革時改為路德會教堂。教堂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嚴重損毀,1981年才得以重建。今天,這座教堂則成為了音樂廳和市立博物館。

由PoststraBe走進尼古拉廣場(Nikolaiviertel),發現了一個古早的抽水井

尼古拉教堂(Nicolaikirche)建於1230年,藍色的塔尖相當醒目

教堂的雙塔與瑪麗恩教堂、柏林電視塔,三者相呼應

這原是一座羅馬風格的天主教堂

牆上巧奪天工的雕刻,精細但又不奢華

尼古拉教堂有著厚實純樸的建築風味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柏林戰役,教堂曾被砲火毀損

教堂前大樹下的雕飾

這是個可以歇腿,觀賞教堂的好地方

雕像不是聖像,竟然是一隻可愛的柏林熊

尼古拉區是柏林的發源地,此區的小巷弄相當有中世紀氣息

此地正是柏林萬象大都市中,享受小城浪漫的好地方

Propststraße走到底,有一個青銅色的雕像,像是德國版的倚天屠龍

聖喬治屠龍雕像

喬治屠龍雕像與柏林中央和地區圖書館隔著施普雷河相對應

柏林中央和地區圖書館全貌,建築相都有歷史感

成群的各國遊客搭船遊施普雷河,其地位猶如巴黎的塞納河、倫敦的泰晤士河

遊船的起點在德意志歷史博物館,可選擇適合自己語言的導覽場次

遊船激起了白色的水花,遊船在過橋時,還真怕個高的外國人被撞到頭呢

馬克思‧恩格斯廣場(Marx-Engels-Forum)

      離開了發思古幽情的尼古拉廣場,我們就在不知不覺中,由Propststraße離開了藏身在柏林市中央的桃花源─這個不受世俗喧囂影響的古老城區。右轉沿著施普雷河旁向西北方向走去,不時與載滿遊客的遊船擦肩而過。解說員賣力地用著各國的語言滔滔不絕地在介紹沿途的古建築、古雕像,而遊客則隨著解說一下往東看、一下往西瞄,雙手則忙碌地在取景拍照。遊船後方濺起白色的水花,緩緩駛離,消失在橋下的涵洞中。要不是自己英語太爛,否則還真想坐船聽聽解說呢!

     我們沿著施普雷河旁的小徑走去,右手邊是座名為馬克思-恩格斯廣場的大公園。可別小看這個「相當容易被忽略」的公園,它的來頭可真不小呢!猶太裔的馬克思,可是無產階級論的領袖,更是近代共產主義運動的發韌者,他的著作:《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更影響了後世的政經發展,迄今仍有部分國家仍將馬克思主義奉為國家政治的基本主義與基本方針。

      1977年,東德政府曾任命雕塑家Ludwig Engelhardt於此區進行改建工程,廣場中央豎立的便是馬克思(坐著)和恩格斯(站立)的銅像,而雕像後方則是一面展示德國社會主義運動歷史的浮雕牆,為的就是歌詠共產主義思想創始人馬克思和恩格斯。

      1990年兩德統一以後,馬克思-恩格斯廣場的存廢自然成為廣泛爭議的主題。一方認為舊時代的共產思維已經瓦解,公園應該更名並將雕像遷走;而另有一些人認為它具有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應該保存下來。後來後者佔了上風,公園與雕像得以保留,而今日的我們,也才得以繼續坐在馬克思的膝蓋上拍照。想想,德國的這一段政治角力賽,跟咱們的「大中至正」、「自由廣場」之爭,不也有幾分相似?

      而與馬克思-恩格斯廣場相對的,則是共和國宮(Palast der Republik)的前址,曾為東德人民議會之所在。1990年10月德國統一前夕,被發現有石棉污染因而關閉,2003年11月,儘管反彈聲浪很大,德國聯邦議院仍決議拆除共和國宮,並將原地改為公園直到重建柏林城市宮的資金有所著落。2008年底共和國宮才順利拆完,大約35,000噸曾用來建造共和國宮的鋼材還運送到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做杜拜塔的建造之用,真是意想不到吧!

施普雷河的右側是馬克思-恩格斯廣場,內有共產主義創始人馬克斯和恩格斯的雕像,可惜與之擦身而過卻沒有進去看看

32.jpg  

公園太不顯眼,很容易就疏忽了在政治學上鼎鼎有名的馬克思(坐)與恩格斯(站)的雕像。後方則的共和宮已經拆除,現在則是一大片草地

柏林大教堂(Berliner Dom)

      建築於1895-1905年間的柏林大教堂,是座帶有文藝復興式風格的教堂,其雄偉及壯麗的氣勢,乃是基督教新教與舊教(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相抗衡的作品。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柏林大教堂遭到嚴重破壞,戰後人們搭起臨時的棚子來保護大教堂。1975年開始進行教堂的修復工作,原先很多的設計和裝飾都已被簡化,直至1993年,教堂才又重新開放。

      曾經是德意志帝國霍亨索倫王朝(Haus Hohenzollern)宮廷教堂的柏林大教堂,內部裝飾華麗,天花板上的馬賽克鑲嵌畫「四位傳教士」,以及1820年所建造的主祭壇,其上方的玻璃壁畫等,都值得一看。教堂地上建物共有4層,可開放遊客登頂俯瞰柏林市區。地面一樓停放著德國多位黃親貴族的靈柩,地下一層則安放著霍亨索倫家族各個時期成員的靈柩。若運氣好的話,或許還可以碰到周三至周五的下午三點的管風琴演奏呢!

      但說也奇怪,這趟的德國行,走訪的每個城鎮幾乎都有自己著名的大教堂,但當下讓我有股衝動想入堂一探究竟的,似乎就只有科隆大教堂及慕尼黑的聖母教堂。也許是這兩所教堂都是舊教(天主教)的教堂,就有種莫名的感召想進去默禱片刻。而面對那麼氣派、那麼經典的柏林大教堂,竟引不起一絲參觀的慾望。因為它是新教(基督教)的教堂,所以不夠熟悉?還是因為要收費的關係?或是早已習慣自助行,心中沒有掛礙,就自然沒有主的需要?摸著良心,我想,對宗教一向很「現實」的我,後者還是最有可能啦! 

採新巴洛克建築風格的柏林大教堂(Berliner Dom)近在眼前 

中央圓頂標高114公尺

銅綠斑斑,加上牆身的焦黑,更增加了教堂的歷史感

金光閃閃的圓頂頂端,應該系金ㄟ吧

柏林大教堂是普魯士新教徒的據點

二次世界大戰,柏林大教堂曾受盟軍猛烈轟炸,1993才完成重建工作

大教堂的正面風采,氣勢如虹

舊博物館、假日市集

      與柏林大教堂共享魯斯特花園(Lustgarten)的,是舊博物館(Altes Museum)。這座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建築,其前方共18支的圓柱,組成了高87公尺的圓柱長廊,讓人彷彿置身希臘古神殿前,而館內所展示的展覽品,就是以古羅馬及古希臘的藝術品居多。

      對於博物館館藏並沒有多大興趣的我們,並沒有進去參觀。不得不承認自己的藝文素養不夠,語文也不好,更沒有性子逐字看說明,想想與其走馬看花,增加德國規費的收入,倒不如自在逛逛,享受德國政府免費提供的公共財就好。於是選擇流連魯斯特花園以及擁抱艷陽天,到花園中央的噴水池看小朋友玩水,並站著烤烤太陽。若是站累了,覺得曬夠了,就到河道旁的綠蔭下,找張長椅,喝水貼腿。就靜靜地,把眼前的美景,一一收錄,並透過身上各種感官,把它深植在心中。

     稍作休息,上午行最重要的行程才要展開,當然就是逛逛柏林道地的市集囉!無論跳蚤市場或是假日市集,都是歐洲假日最重要的活動,這可比高檔的百貨公司,更具當地特色。若能仔細挑選,絕對會找到讓人驚奇又廉價的小玩意。而且透過跳蚤市場,還能將舊物充分利用,又環保又能大開眼界。旅遊書中提及的假日市集有兩處,一是在蒂爾公園的六月十七號大道上,另外一個正是在德意志歷史博物館旁,只要由舊博物館再往西走,過了運河就是。

      一下橋,還沒走進市集,就傳來陣陣咖哩香腸的香味,接近中午時分,飢腸轆轆之際,真是格外誘人。假日市集的人潮不少,攤販沿著河道一路延伸,總長約有200公尺左右。一個個塑膠棚下,有賣畫的、有賣皮帶的、小飾品、瓷器杯盤、紀念衣服、帽子......五花八門、琳瑯滿目,展售的商品不無藝術家嘔心瀝血之作,柏林果然是個藝術之都!

      來回走了一遭,雖然沒有挑選到適合的商品,但我們相信,好戲可在後頭:六月十七號大道上的跳蚤市場,一定有滿滿的寶物等我們去發掘!

舊博物館與柏林大教堂所夾的是一大片綠地─魯斯特花園(Lustgarten)

噴水池在豔陽下產生了七彩的彩虹

33.jpg 

魯斯特花園(Lustgarten)旁的綠蔭,是享受悠閒與飽覽美景的好地方 

運河旁的小徑Am Zeughaus,舉辦假日市場,小攤位上都擺滿了各種新奇的小玩意兒

市集裡有很多創意的手工藝或藝術品,有別於名店街內的商品

 

假日市場假佐克之家(Zeughaus)側邊的小徑舉行

佐克之家現在是德意志歷史博物館(Deutsch Historischen Museums)

建築採德國巴洛克風格,過往曾是普魯士的軍火庫

大門上方的雕刻細膩氣派

菩提樹下大道上有人在踩多人腳踏車,這可是在慕尼黑大菜市場看到的真人操作版

位於施普雷河西側的是弗里德里希韋爾德教堂(Friedrichswerdersche Kirche)─柏林第一座新哥德式教堂,以及英國建築學院(Bauakademie)─建造於1832-1836年,被認為是柏林現代建築的先驅

菩提樹下大道旁的新崗哨(Neue Wache),現今為戰爭與暴政犧牲者紀念館,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陣亡的普魯士戰士

1816-1818年由卡爾·弗里德里希·申克爾(Karl Friedrich Schinkel)所建造,內有母親與亡子的雕像

34.jpg 

母親與亡子雕像

新崗哨旁的白色建築是洪堡大學(Humboldt Universität)─是德國首都柏林最古老的大學

1809年由普魯士教育改革者及語言學家威廉·馮·洪堡及弟弟亞歷山大·馮·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所創立

洪堡大學是第一所新制的大學,對於歐洲乃至於全世界的影響都相當深遠

洪堡大學對街是德意志國家劇院(Berlin State Opera),是柏林最重要的古典歌劇及芭蕾舞劇廳堂

包著衣服的是老圖書館(Alte bibliothek),圖書館與國家劇院之間是貝貝爾廣場(Bebelplatz)

一輛載滿遊客的改裝車,經過貝貝爾廣場

位於菩提樹下大道中央的的弗雷德里克大帝紀念碑(Denkmal Friedrichs des Grossen)

31.jpg   

今天上午的博物館島健行之旅成果豐碩

《未完,待續......》更多的圖片及說明在相簿中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wt01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